华严经结缘网

临济宗演正观(19):六 度 修 持

发布时间:2019-11-09 10:26:50作者:华严经结缘网
六度的教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
佛其实是为了教化救度众生,才以方便善巧的力量,把唯一的佛乘分说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不过是为了继续前进而暂时变现的幻化虚设而已。
布施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无偿的施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在众生受到威胁,心生恐怖时,无偿的给他善言安慰或帮助他解决恐怖的问题,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佛法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包括世间的技艺、医药秘方等无偿的教导众生。昔日佛在世时,有贫女乞了两个钱,自己不用而供养大众僧,释迦牟尼佛即时为她授记,将来在震旦国做国王,就是历史上的武则天女王。供养是供给资养之意。是我们积聚无量功德非常殊胜的方式。昔日杭州有一大富翁,出家人向他化缘,他就吝惜,门前写了四个字:“僧道无缘”,人家便不敢向他化缘了。后来济公圣僧续下一句曰:“畜生有份”。他死后果然成为狗,他的儿子知道后,养它一生。
阿育王他怎么可以做国王呢?佛陀住世的时候,阿育王是个小孩子,跟一群小孩子在玩沙子,看到佛陀和侍者走过来,他生欢喜心,马上捧一捧沙子,献给佛陀,说:“我观想这是米饭,来供养佛陀。”佛陀马上就让阿难把这个沙子拿回精舍,用这个沙子掺一点水、泥,涂在墙缝里面。而且给他授记说:我涅槃以后一百年,这个阿育王可以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很小的因,将来果报很大。一捧沙子都会感得做帝王的果报,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地积善,不要说善很小,就不去做。勿以恶小而为之,恶,乃至于很微细的,我们都要忏悔,随时忏悔。
贫穷的人布施比富贵的人更加难能可贵。就如一个能挑十斤的人只挑了八斤,与一个挑一斤的人却挑了一斤半,哪个功德大?布施的功德与金钱的数目没有关系,而是看心量和目前的资产。一个乞丐布施一元钱和一个帝王布施千两黄金的功德是无二无别的。布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出自于自愿,不可勉强,布施后心中也不要存有功德无量或将来成仙作佛之想。如果施主以平等心施舍最卑贱的乞丐,那他的功德与供养如来所植的福田是完全等同,绝无分别。以平等不二的大悲心作施舍,无条件、没有企图、毫不希求果报,这就是所谓的具足法施。以无常钱,买出离土,筑戒律墙,下菩提种,灌大悲水,施定力肥,开智慧花,结佛陀果。
布施的人在功德碑上留下名字,也有留名的好处,可以让大家看见后升起布施的心。名也有名的作用,一个人若想服务社会,传法办道,广度众生,又不可不树立名声。所以一个真正有大智慧、大学问、热心奉献的人,虽不必刻意追求名声,但也无须刻意逃避名声,一切可观察因缘、形势而决定。名,也是虚幻假相,若心无住,借用一下又有何妨?
同样的金钱和时间,布施一个骗钱的人和一个正道人士,你会选择哪一个?虽然布施一个牟利的人也有功德,但同时也增长了他的罪业。需知,一切万行以智慧为主导,如果明知对方是敛财的,却还是依然布施,那么,这也是愚痴的一种表现。不要说我心清净,不管是非,清净心是无所住的心,真如本性是了了分明的,只是面对一切善恶心中不执不住而已,并不是分不清善恶是非。
布施蚂蚁、布施麻雀、布施鱼类、布施乞丐、心中默默的祝福、和颜软语、鼓励安慰、诚恳谦让、善意的眼光、见到畜生给他念皈依三宝,念阿弥陀佛,给它种下善根,种种善行,随处可修。用行动帮助别人,时时行方便,处处积阴功。将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发挥到尽善尽美。把所修的善法回向布施给一切众生。施人即是施己,助人即是自助,所以实在没有“善”可言,没有“善”可恃,没有“善”可傲。
福由善生,做善事就有福德,做善事不执著,就有功德,功德里面有智慧。福德与功德表面上看并没有区别,只在于用心不同,在于有没有执着心。所以我们要用智慧,把所做的福德转化成功德,方法就是不执著、不着相、无所住而生其心。福德有漏,功德无漏;福德有限,功德无限;福德不离相,不破我执,不能超越三界轮回;功德离相破我执,能够超越生死轮回。
布施要无所求,不能布施过后一段时间还想着我给过他什么,怎么还没有回报。这样只能修到福报。如果要修到布施功德,那么布施需要“三轮体空”,心中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布施的物,没有布施的对象。倘若在布施时心有所住,则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时心无所住,则布施无限,功德也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佛性本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有四相,即是众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谓住相布施也,菩萨行施,不住于相,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不可较

\

量。以有相的因缘布施,因其心执着于福报,其福报亦因其所施的因缘有限而有尽时的。如果以无住实相布施,以无求福之心布施,正是无为清净之功德,此种福德才是真正的无限。正因为菩萨行布施时,心住于般若之中,般若无相,与虚空等。虚空广大无边,菩萨行无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同虚空一样,广大无边,不可思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就如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停留在那个树叶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又像天上的飞鸟,鸟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去了。修行要有这个境界。我们无为而为,只要认真去做,莫存功德想,若心有妄求、自私、虚伪,心即刻不清净。唯有用一种欢喜的心、无所求的心来行广大的供养,方可让我们的心得到法喜。如果有所求,其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无法称心如意,致使我们布施又反悔,不但招惹更多的烦恼与痛苦,甚至还会毁谤佛法,这正是有相布施之祸。布施也是能够舍,把一切的习气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内布施。
慈悲不是无限度的满足对方的要求,更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对方的过错。慈悲一定要站在原则之下,没有原则的慈悲是滥慈悲,有智慧的慈悲才叫做真慈悲。光有慈悲而缺少智慧,有时也会做错事,所以借钱给别人之前最好了解一下他将用这些钱去干些什么。像当前社会上常发生善心人被骗的事情,如此一来,慈悲布施不仅未能达到善的理想目的,反而助长了骗徒的罪行和贪婪心、懒惰心、欺诈心。慈悲布施不等于放纵对方的欲望。我们可以容人之过,但绝非顺人之非。慈悲布施不只是满足暂时的安乐,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究竟的智慧安乐。我们要在智慧中发挥慈悲,才是真正的善。有智慧而摄导慈悲,才是佛教的真慈悲。真正的慈悲的后台永远是智慧。
当众生嗔恨心发作时,这时候最刚强,难调难服,完全被无明烦恼所遮蔽,本性的光明失去作用,理智丧失,随烦恼业力猛冲猛撞闯出祸患,接着报应的果报,就是我们的报酬。人由嗔恨产生报复,但事后却很后悔。一个人能够统理百万大军,还不算是有本领

\

,能够调服起心动念得自在的人,才算是有本领,不但是有本领,乃是人中之人。战胜别人不是英雄,战胜自己的贪嗔痴烦恼习气,这个人才叫做大英雄。有的人说自己心很清静,戒律也持的很好,那是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一来啊,就火冒三丈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的,也因为这个缘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世间一切痛苦和烦恼,忍到无所忍,自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到达般罗密成就的程度。
世人若笑我、说我、轻我、欺我、害我、打我、骂我、骗我、贱我,该如何处之?只管由他、任他、忍他、宽他、恕他、容他、躲他、远离他、莫要理他,再过几年且看他。想要报仇,越想越气,为了报复消耗了体内多少的能量?消耗了多少的时间?报复之后又得到什么呢?是得到快乐还是更多的痛苦?因为人家一定会再次报仇,这是逃不掉的,即使杀了对方的肉身,但对方的仇恨是永远也杀不尽的,相反的使对方更加恨之入骨。人世间的法律可能有漏洞可钻,可因果律没有一丝一毫的漏洞。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
忍并不意味着懦弱和胆怯,忍是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是一种博大的涵养、广阔的宽容,是站在高层次上的宽容,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更高尚更伟大,百忍成金,忍成就强者、成就伟大。没有忍,无法成就道业,也不能成就事业和学业。逆境是我们成佛的跳板,没有逆境,无法成就佛道。
嗔恨会使一件小事变为大事,有时蝇头小利的争夺,会导致人倾家荡产。有时因为咽不下一口气,造下堕三恶道的因。大地可以容忍我们的践踏,天空可以包容我们的一切,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宽恕对方?放下万缘,冤亲平等,无有爱憎。有能力反抗,我们不反抗;有能力报复,我们不报复。要知道,心胸就像是降落伞,只有打开时才能用。只要把我们的心量打开,我们的心,比海洋更宽阔,比天空更宽广,同宇宙一样广阔。问题在于我们的一念心。要学习大地任人践踏以及栽培万物的德性。
当我们被流言中伤的时候,必须先冷静下来,反观自己,如果它具有真实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摒除恩怨、闭门思过,并且改过自新。若做错了事情,如果能向对方诚恳地说:「我真的错了。」则大事化小,小事自然化无。如果没有这个过错,就勉励自己将来不要犯这个过错。人一旦承担认错,别人也就不忍再加以指责,偏偏人就是喜欢辩解,这一辩就没完没了,甚至会错上加错,而到无法饶恕和弥补的地步。平庸的人会因为别人的一点批评就大动肝火,只有智者,懂得从批评他的人那里得到学习。当你对的时候,我们用不着发脾气,当我们错的时候,不配发脾气。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生气,是帮着别人来气自己。当一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熬的必然是动怒者自己。人愤怒的那一个瞬间,智商是零,被谩骂时以调服自己内心的方法来平息别人,也平息自己的怒火,使心归于平静,保持理性的状态。当你原谅一个人的时候,当下心里面的烦苦也同时消失了,智慧慢慢的启发出来了,心地也渐渐地广阔开朗起来了,获得了安详宁静的内在,享受那种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乐。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噪。
忍辱也不是任由愚痴的恶人欺负摆布,当我们受到侵害时,要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家人,当别人要我们命和伤害我们家人的时候,要自卫或逃命或想办法脱离。对于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认命,不生怨恨心和报复心。内心生起慈悲心就会降服一切的恩怨,当下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对恶人要包容,但也要防范。因为当我们心中没有敌对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不跟我们敌对。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不要看到他在喂流浪狗就认为他是好人,等到他伤害你的时候会问自己,怎么好人也会干坏事呢?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侮辱伤害顺逆诸境,且还要忍生理上的饥渴寒热创痛诸苦。在顺境时也要忍,忍住不令骄矜沉迷之念生起。不如意的生活环境,对修行未必是坏事,因为逆境中更容易生起出离心,学佛比较容易相应。有些人生活顺利,家庭美满,就很容易陶醉其中,执着不舍。逆境时要勇敢忍受,顺境时勿怠惰自大。对于一切境界都能有勇气和欢喜心来接受。五欲八风,正是修行人磨练处。不要用抗拒心面对命运面对逆境,要用无住无相的心。
忍辱即使失去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但却赢得了极乐世界。知道众生为恶并非本意,而是无明所致,所以对于那些伤害我们的众生,应生起深深的同情、惋惜、伤感,叹惜他们为何这样愚昧,这样执着于苦海而不愿出离。很可能他们会因为伤害了我们而在命终后堕入地狱,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想象自己最恨的人,如果在我们面前极端痛苦的被大火烧上几分钟,我想,我们的恨心一定会变成同情心的。况且他们还成就了我们的忍辱道业,怎能不生起慈悲心呢?众生多坏,跟我们的生死没有关系,对恶的人不伤害他,忍耐、包容,怜悯、同情他,慢慢感化他。众生的好坏,不影响我们的清净心,一样的无所住,自然通达无碍。
别人之所以冤枉、毁谤我们,正是因为我们以前种下了对不起别人的因,我们不生气,就化解了过去种下的恶因,消了我们的业障。被诽谤的时候可以这样想:至尊的佛陀,当年也饱受诽谤呢,我又算老几?有人侮辱伤害我们,他正是拿功德给我们赚啊!接受忍耐就赚到了,成就了我们忍辱功德,对伤害我们的人,感激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报仇呢?可遇不可求啊!所以,娶到悍妇的人,虽然没有享受到被体贴的福报,但如果能够容忍她,也是另一种大福报的开始。后天的学佛,可以化恶缘为善缘。众生不是给我们仇恨的,众生是给我们修福修慧的。我们造善业得乐,我们也不要执着,我们造恶得苦,也不要怨恨、不要忧愁,今天的因缘果报,都是宿世恶业所感,在业感缘起的逆境中,要能去接受和消业。有怨仇,千万不要用以恶还恶的方式,以免又造新业,轮回路上没完没了。
心里要宽恕,但事相上是否宽恕,要看实际情况而定。假如这个人做错事情被宽恕,他反而胆子更大,将来会做更多的坏事,使许多人受害,这个宽恕是错误的。应警诫、惩罚他,他以后就不敢作奸犯科了。宽恕不用于无耻之人,有时宽恕变成助长他的恶业。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若以顺非为有容,世亦安赖有君子。如果这个人已经吸取教训发心改过了,那么在事相上用宽恕的方式可以更加的感化他从善。对于有智慧有善根的人,给予慈悲教化。对于刚强难伏众生,就要以慈悲心,现金刚愤怒相去降伏他。有些人不这么教育他,就是不觉悟。即使发脾气,也只是菩萨心肠罗刹面,吓吓对方,教育他人而已,内在毫无嗔怒之心。不是心里失去了控制,更不是嗔恨心生起来了。但这些是要有大智慧大修行才可以这样。如果不是这样,那不适合这样做,修忍辱保持内心的清净更重要。菩萨虽表现为嗔恚,但对众生的生存谋道没有损毁妨碍,实质上总能怀慈心而忍让。佛教虽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决不是善恶不分,是非不辨,无原则,滥慈悲的老好人宗教。不论是想方便法令他明白免造恶业,或是接受制裁教育、绳之以法,无论做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己不造恶的同时令对方停止造恶。
请不要用自己的看法标准去衡量别人,这样我们会活的很痛苦。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造成我们内心的烦恼。痛恨别人就好比因为讨厌一只老鼠而烧掉了自己的房子。就算以前所积功德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若我嗔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嗔恚的原因,种下了三恶道的因。临命终时,那些冤亲债主都来,因为你不能忍辱,就会起心动念,他们现出来的境界,无论是要令你生气,或是要迷惑你的,你都会控制不住,因为平时忍辱的功夫不够,所以一刹那之间,就继续去轮回去了。
我们被人骗了,害了、欺负了,要忍辱,这样才会消业障,不能报复人家,否则不但业障不消,而且还增加罪业。遇到顺境,不要得意忘形。逆的境界现前,也不要太烦恼,这是自己造的恶因得的恶报,应该承受。顺的境界现前,也不要太欢喜,这是自己修的善因得的善果,来之不易,珍惜受用就好。不论顺逆,不要太放在心上,保持清净心。感谢众生给我们机会,顺境、逆境,皆是恩人。唯有体验了艰苦的逆境,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只要以平常心与感恩心对待,顺境逆境都是增上因缘。不管外面的境遇如何改变,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挫折,我们仍然不退失初发心,决心不动,信心不摇。一无所有时能安贫乐道,应有尽有时也能不为所缚。
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受苦,没有一点功德。而在人道修行,用几十年的苦累积功德,换来解脱轮回,这是一个大便宜的事情。修行吃一点苦有什么关系?受一点委屈有什么关系?六道轮回比学佛更苦。有没有比了生死更重要的?没有。既然没有,那就放下吧!不论顺境逆境,请记得:任何错误的经历其实总是正确的。
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在心还没有清净的时候忍还是有强迫的,心清净了,内心通达了空性和无相,哪里有什么忍?哪里有什么伤害、欺骗、侮辱、藐视、妒忌或诽谤等等的东西呢?那纯粹是因为分别、执着、妄想而产生出来的幻相,若执着如此狭小的心量,若不断执持忆想别人对我们的伤害,那除了带给自己痛苦与烦恼外,还能得到一些什么呢?对于所发生的一切如幻如化的事情完全不怨叹,不要压制自己我要忍耐,快快体悟空性,本来就没什么,忍耐什么?完全与空性相应,这才叫做真正的忍辱,我们若是有念,有一个忍辱的念头,那么还不是真正的忍辱。若认为我在忍辱,那么还不能达到忍辱般若蜜。
末世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不能放弃无始以来就存在的关于“自我”的执着,并因之而有瞋恶与爱恋的习气种子作祟,所以他们不能得到解脱。如果有的人,见到与自己结过怨的人,仍给视之如父母亲一样的自家人,心中不生异见,那他就可以除去心内原有的诸种病患。对世界上的诸种事物,也应该采用这样的平等无二的态度。
有些人气量小的心中连一粒灰尘都容不下。要知道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最坏的人也有少许的优点,最好的人也有许多的缺点,任何人都没有必要刻意去找别人的过失。世间是无常的,人也是无常的,愚痴的人可以变得有智慧,恶人也可能转变为善人。享受你自己的生活,不要与人做比较。别人的鞋,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嗜好、想法和价值,所以,我们不该批评别人的生活方式。人无完人,互相谅解;各有所长,互相学习。在修学的道路上,大多数会遇到家人不信甚至反对佛法的情况。我们决不可强逼家人信佛,也不要对他们不信而生嗔心或因为我们的信仰而令它们生嗔。佛法修的主要是心上的功夫,如果家人不喜欢见到佛像等,可以不设佛坛,在内心密修佛法,运用善巧,同时修持佛法而又不令家人生嗔恨心。
如果对方实在是纠缠不清,那就选择用宽容的心远离他就好。给他赢又如何?赢得了场面赢不了因果。烦恼是一场病,快活是一帖药。只有从内心原谅别人,那么才会得到心灵的安宁。宽恕别人不是痴愚,因为过后就会得到好处。至于他能不能感化,有他自己的因果造化,不用强求。我们不用怨天尤人的态度来看生活,不用挑剔的眼光看事情,不用批评的口吻来说别人的是非。
不要因为别人对你恶口,引起自己阴暗的心情,浪费了自己的精神。当众犬吠月的时候,从未听说过月亮因为这个缘故而停止转动。当一条疯狗咬人一口的时候,也从未看见过那个人也趴下去反咬他一口。无德的恶人要加害有道德的善人,就好像面朝天唾口水一样,口水并不能唾到天上去,还会落到自己脸上;也像迎着风扬灰尘,灰尘并不能扬到别处去,还会反转过来撒落到自己身上。无中生有诽谤他人,这种人等于拿个火把烧天,烧得着吗?徒然自己劳累费神而已,又有何用?诽谤犹如微小的火花,如果不去吹它,便会自行熄灭。忍耐一点,诽谤是不会活很久的;真理是时间之子,不久它将出现替你辨明。我们也对批评我们的人说一声感谢,因为他提供了我们反省的机会。
当我们看见别人获得财富、地位、美名、或见他人拥有才智、美貌时,内心往往觉得不是滋味,这不是滋味的那种滋味便是嫉妒。往往人们易对他人的成就、美貌、幸福、顺境、他人拥有而自己所没有的条件升起嫉妒之心。也有可能他没有你的才能,但他却比你有成就,就算他喜欢拍马屁,但世界上不会有一件事情是单纯靠拍马屁就能成功的。那是有很多因素所造成的结果。那是他的福报,我们要赞叹。嫉妒心是妨碍生命解脱严重的绊脚石。会轻易批评他人的人,只不过是些没有能力参与竞争,愤而嫉妒的懦夫。嫉妒是在自己心里制造一件根本不应该存在的假象,嫉妒是最愚蠢的行为,看到别人胜过自己,就算眼红到出血,就算嫉妒到胸闷楸心晕倒,那又如何?别人不会因为被人嫉妒而损失什么,也不会因为被人嫉妒而堕地狱。嫉妒,只是自己折磨自己的弱智行为。有时被嫉妒被诽谤是一种反面的赞叹,因为太杰出了,挡住了别人的“光芒”。嫉妒得捶胸顿足,那就是心灵的牢狱,烦恼的牢狱。宇宙这么大,世间这么大,为了一点小事看不开,何苦呢?何必呢?
佛学是要我们去体悟如来的真实义,而不是死执文字相;佛学是要从整个佛教的教义来体悟,而不是只偏执某一方面的教导;佛学也不是要在家居士变成一个怪人,让身边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而是要融入大众的口味做一个更有智慧的人。慈悲要有智慧同行,缺少智慧的慈悲,很可能自害害人,虽然存好心,却做了错事、害了人。修行六度也要有智慧。多听经闻法,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没有智慧的忠诚是愚忠;没有智慧的孝顺是愚孝;没有智慧的相信是迷信;没有智慧的爱是痴爱;没有智慧的仁义容易被人利用;没有智慧的勇敢往往自招其祸;缺乏智慧的果决名为武断;缺乏智慧的坚定名为顽固。智慧为导,五度为伴;若无智慧,五度如盲;悲智双运,如虎添翼。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世间的智慧分为五明。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即声韵学和语文学。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以及其他人文科学。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算学、历数等。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出世间智慧是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胜义谛慧。此智慧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即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能够解脱。
精进即是不懈怠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菩萨不畏诸苦,在修学道上能勇猛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不生疲厌地常于人间教化刚强众生,精勤不息。精进不是要我们去拼命,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琴弦调得太松,则琴不鸣;琴弦调得太紧,则琴易断;琴弦调得适中,则声音悦耳。修行不可贪求快,心中不可焦急的盼望着明日就能成就。修行就像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本觉智慧是人人本来就具足的,只因为被无明所迷覆,所以不能自己悟得,必须假借明眼善知识,来指示教导方能得见。如果要跟一位法师学习佛法,那就要详细了解这位法师的思想、行为、教育、讲经、智慧、仁慈、道德等。多用自己的心慢慢的体会,这位要依止的法师是否守戒不退?是否对众生有慈悲心?是否真真切切的为了弟子们着想?法师所传的法,是不是我向往学习的?是否广学多闻?是否有正知正见?是否真修实证?德行如何?是否大彻大悟?讲经说法是否辩才无碍、心不疲厌?要多用时间,用自己的心观察。如果觉得很相契合,我们就跟他学,如果不契合就以恭敬心离开,另外再寻找善知识。名人不一定是高人,高人不一定是名人。名师不能代表明师,弟子多也不一定就是明师。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若不以善知识指导者难免误入歧途。善知识也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当的,他应该具正确知见,具有师承,要善识物情,善为众生讲说法要。修行若无开悟的名师指点,很难成就。要找到好的善知识,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具备了一个合格佛弟子的资格,如果已经具备,诸佛菩萨一定会加持,很快就会遇到善知识来摄受你。每个人由于过去多生所修集的福慧因缘不同,而遇到不同层次的善知识。要如何修持才有结果,必须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业障,智慧才能启发,过去生的业报没有消减,智慧是启发不了的,因为还在受罪,所以不会大彻大悟。业障重,很难得遇明师。所以在亲遇善知识之前,精进修持减轻消除业障,多闻熏习修集福慧也是很重要的。若想真开悟证道的人,必须参访明师。
佛陀所说的一切经,是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导,内容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时间上贯穿了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佛法是让人们觉悟宇宙、人生之大法。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因为佛法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在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以及未来生命的去处。
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中,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佛法犹如大地,因为它是一切众生的依靠;佛法犹如大海水,因为它用广大悲悯心去润泽众生干渴的心田;佛法犹如大火,因为它能遏制众生的贪爱欲水;佛法犹如大风,因为它能驱使大众迅速趋向佛智;佛法犹如大云海,广为众生普降法雨;佛法犹如明丽的阳光,能够驱除众生心中的黑暗无明;佛法犹如盈满的月光,能够随众生心意而满足众生的种种福德。
众生因无明妄念、虚妄分别而起种种烦恼,造作一切恶业。众生因为业力,创造了世界,创造了自身。自己是生命的创造者、拯救者。我们依靠三宝的启示而觉悟,然后依靠自身的努力而离苦得乐。人生在世,不是为穿衣吃饭住房而来,更不是追求或贪图享乐而来。人生短短几十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觉,剩下的时间里有一半时间在工作,再去掉人事交往、游山玩乐、俗事杂务的时间,再去掉童年时,未遇佛法时浪费的光阴,算算只剩下多少时间可以用来修行?可怜可怜,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火车站的人潮,每天都在换人,太平间也是抬进抬出,不知道哪一天要轮到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请珍惜时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不要说没时间学佛,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工作;如果认为赚钱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赚钱;如果认为欲乐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欲乐;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因此我们修行要只争朝夕,不能懈怠放逸,一口气不来,后悔莫及。试着想一想,如果万一明天会死,明天不再醒来,那么今天我们还会继续忙碌赚钱吗?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学佛很苦吗?要知道六道轮回比学佛更苦。
有些人老是喜欢探讨宇宙是永恒的吗?宇宙是无限的吗?人类是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迷惑的?如果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底,这便是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就如一个人中了毒箭,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医生,假如当时那个人说:我不愿马上就把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住在哪里?他和我有什么仇恨?如果非得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才接受治疗,那么这个人在未弄清之前早死了。在三界的笼子里研究笼子的构造,不如赶紧逃出笼子获得自由来得迫切而重要。就如佛法,世尊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世尊未说的法还很多,而世尊为什么不为我们说那些法呢?因为那些法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槃。这也是世尊没有对我们说那些法的原因。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呢?我们吃住等物质上的一些便利,在佛陀无所不知的眼里,它只是个短暂的利益,而不是最究竟的利益,真正最大最究竟有利众生的事情,就是从轮回的烦恼和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获得涅槃。生命的意义在于觉醒;生命的目的在于解脱。
我们盲目乐观,只满足现前暂时的安乐,对未来不作任何的预防准备,现在不修行,不断除恶缘,一旦恶因遇上恶缘,决定产生恶报,后悔莫及。其实,如果能在业力成熟之前真诚的忏悔过去生和今生所造恶业,大力的断恶行善修持,当修行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减轻甚至消除恶业。我们都愿意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目的在于发现疾病时及早治疗,不让疾病发展,但我们为什么只关注身体的表面现象,而不检查自己心中的恶业种子?其实这些恶业种子是最可怕的,没有经过忏悔对治,业力成熟时,每一颗种子都会感召痛苦的恶报。还是用转变我们的心来转变业力,业力转变了,世界和个人的果报就会转变。如果人人从自心上作转变,那么人人都成为消除苦难的主人。
如果我们无始劫以来所做过的恶业有体积或形状的话,那么即使像十方虚空那么大的空间都装不下。无量劫六道轮回所受的苦无法想象,所娶之妻所嫁之夫无量无边,我们轮回受用过的色身比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之数还要多;生生世世生死离别所流过的眼泪,比四大海的海水还要多;把过去轮回的枯骨堆积起来,早就超过了须弥山。如是无量无边之苦痛与缺陷,历尽沧桑于三界,堕落长夜黑暗,轮回受苦永无止尽。只有以真诚的修行来消除业障,才能把后世严重的三恶道果报转为现世轻微的果报。我们生在这个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娑婆世界中,虽然是最不幸运的,但唯一幸运的是还有佛法,还有一线希望,还有出离娑婆世界的机会,不然的话,我们只能在苦难的六道里面轮回,永远脱离不了。我们这些业重凡夫欲出离六道轮回,唯一的出路就是修行仰仗佛力。
有些修行人会横死,因前世业障缠身,今世籍车祸了冤孽,业障还清,凭借修行的功德力解脱。有的人一旦修行,不但没有得到天人的恭敬,却被人轻贱或受尽各种磨难。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在前世所种的罪业。即有罪业,则来世应该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尽苦难。而今以修持的功德,减轻他的罪业,其在修持的过程中所受的苦难,可以抵消来世三恶道的罪报。渐渐修持,因除果现,罪灭福生。这样就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轻报,若是轻业则不受报。“纵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是对没有遇到善知识,不愿意通过修行转轻消灭业报的人宣说的。因缘果缘起无自性,本性是空,因为空、无常,所以可以转业。因要变成果,当中要有缘,把恶缘舍掉,虽有恶因,恶因没有恶缘,恶的果报不会现前。我们有善业,增加善缘,把善的果报提前来报。修行人要尽最大努力消旧业,尽可能做更多的善业净业。
有些人学佛后,一帆风顺,但这并不代表已经消业障了。有些人学佛后,念经、念佛、布施等等广作功德,但还是逆境重重,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说佛不灵,不能和佛赌气,不能退心。无量劫的业障造的太深了,用几年的修行来消除无量劫的罪业,功夫还太浅,抗衡不了,暂时还是没有办法转业。“拨开云雾见晴天”,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所以,遇到这些障缘,千万不要退心,面对障缘更加勇猛精进。那么,这一生的成就就有指望了。
人有时处在不如意的逆境中,心情难免烦躁、消极、悲伤,但切不可乱发脾气、怨天尤人;对于自作自受的逆境,应发挥毅力勇气加以克服,不退道心,并且尽量保持心情的平稳安宁。人在得意之时,是最容易忘形堕落的时候,有些修行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事业突然一下子飞黄腾达,在这种顺境中,如果定力不足智慧不深,往往会不知不觉的改变初衷,沉湎于顺境的欢愉之中,埋没于财、色、名、利等享乐欲望的洪流中。如此看来,逆境的考验虽然是一种折磨,但修行人往往会因此增加智慧、定力、忍辱。而顺境的考验却不容易为人心所察觉,慎之慎之。
不要认为学佛了,我要清净,别人什么事情都不要来找我,不要麻烦我,什么也不管,这是错误的。应事接物,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尽到自己责任、做到圆满。事情一旦做好,心中清净,无有丝毫牵挂。虽然做着一切,但心中什么事情也不存,干干净净,一心清净,真心不动。真心就是一心,真心不动就是无心。
虽然一切无常,但假有的幻相还是刹那刹那间的存在,学佛人朝山烧香、参加法会、上供三宝、聚会活动、济世办道、广行布施、购买佛学书籍用具等都需要用到金钱。有些没有普传的法门,传法是有限定人数的,故师父通常会选择两种人,一种是皈依弟子中各方面表现优秀者,另一种则是做大供养护持三宝者。这也是为什么学密宗的修行者做大供养的原因之一。正信的佛教徒不应该鄙视那取之有道的钱财,而是让它成为弘法的净财。如果学佛的人非要把自己搞的穷兮兮的才算是在修行,那么世间的人大都是势利眼,又怎么会来跟着学习呢?度化众生,有善缘是基础,在互为善缘的基础上,若能够在某方面优越于对方,使对方产生敬佩感、信任感,这样更容易摄受对方。所以应该得到的财富我们积极的去努力争取,不应该得到的,我们用缘起性空的思想去破除我们的贪心和执著心。须知拥有金钱是福报,会用金钱才是智慧。学佛的人要在人间把握机缘,开创事业,发财致富,家庭生活,储蓄应需,作福功德,造福社会人群,护持三宝。虽然得富有资财,但始终正观世间无常,因而绝无贪欲恶业。有时做事需要创造因缘、改变因缘,靠我们主观去努力促使因缘成熟,不是坐在那里等待、观望,那是不行的。坐在那里会失去各种好的因缘。在努力到一定的程度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等待因缘的成熟,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做事。如果事情还有些许转机,我们就应该力撑到底。但若人事已尽,而事实已然如此时,就让我们学会撒手吧!见有机遇要把握,没有机缘要营造,机缘未熟不强求。机会必须等待,但也必须善於把握。上苍所赋予我们的机会,无论大小,千万不要轻易让它溜走。不是说学佛了就什么都不干了,把自己搞的穷兮兮的。这样只会引起家庭矛盾、越学越糟。在家居士应不废居家业,兼修出世法。如果心有大愿要去完成,必须要暂时舍弃工作的,那也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人的建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