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会泉(1874——1943),近代高僧。
七岁丧父,十三岁丧母,因而感到人生如梦如幻,对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产生疑问。十九岁毅然出家,探讨生死大事,本来面目。遂参学诸方,首次参禅于宁波天童禅寺,夏天听诸大德讲经。冬天静坐习禅。曾听过印光大师讲《楞严经》、谛闲法师和幻入法师讲《法华经》。 修禅定,重解行,受教于八指陀头寄禅僧人,学修更加勇猛。二十五岁到金山寺入大彻禅堂修定,参究生死根本。金山门风高峻,而师乃能在禅犍枢之下得个翻身,他在定中体会到:“身心世界融入于无所得之大光明藏中……。”多少年来,他从诸禅师参究向上一着。中年以后,从事讲经宏法,著有《阿弥陀经集讲》、《佛学常识易知录》、《心经集讲》,《传法遗轨》。
《大乘起信论科注》、《普门品集讲}、《金刚经讲要》、《金刚经集讲},并用禅意解经。从他的著作中{金刚经集讲》就是一篇典范,其禅意弥满,含蓄宏深。
现从这篇文章窥探他的禅学思想,以饷读者。
一、般若的体用会泉法师在《金刚经集讲》中解释般用禅门公案开导众生,修禅应在日常照生活中体悟,直示学人以.见物不坏体用,来并发般若智慧之门径。
如僧问智门:如何是般若体了?
门云:蚌含明月。
僧云:如何是般若用了?
门云:兔子怀胎。
这段禅门公案引人滦虑,旁通一线。
此问般若体用,意不在文字上,而言中有物,物物互摄。雪窦禅师说得好:
一片虚凝绝谓情,人天从此见空生。蚌含玄兔深深意,曾与禅宋作斗争。
这一片虚明凝净之光,不用在天上,人间寻求,是离语言,绝情尘,自然呈现。蚌含玄兔有着深深的含意,曾引起禅者共参。然要知蚌含玄兔的般若体用,盘山法师说的更为确切,即此间!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二、无住相布施
《金刚经》讲到菩萨手法应无所住行手布施,会泉法师用良价禅师向僧的:对话,让人体悟如何行于布施。
昔洞山良价禅师问僧:甚处采?
僧曰:游山来。
山曰:还到顶么?
僧曰:到。
山曰:顶上有人么?僧曰:无人。
山曰:恁么则不到顶也?
僧曰:若不到,争知无人。
山曰:何不且住?
僧曰:某甲不辞住,西天有人不肯。
山曰:我从来疑着这汉。
禅门公案,理趣无穷。游山,要到顶,行菩萨道,要行无住相,即见相而心不住相。到顶,而不住顶,菩萨行不住相布施,用法而行即舍法。会泉法师将行菩萨道与禅宗思想相结合,禅宗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充分表现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这与大师晚年行利他的身教是分不开的。
他行于布施是没有有住与无住的念头,他行菩萨道的精神巳到了赵州禅师说的“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拈去沉空滞迹,犯手伤锋,俱来是纳僧去就,直须莫入人行市,莫坐他床榻,正不立玄,偏不附物,方能把住放行,有自由分也”的境界。
三、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
为了使众生持颂此经, 《金刚经》道出了诵读此经的殊胜之处。会泉法师为持诵此经的人更能明了佛意,借用雪峰问德山宣鉴禅师的问答加以开导。昔雪峰问德山宣鉴禅师曰: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
山打一棒曰;道什么。
峰日:不会,至明日请益。
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
峰因此有省。
一问一答,到最后雪峰禅师略有领悟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如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终无一法可说。佛以离言说相,离文字相,而说空之真理,无过于《金刚般若经》。所以般若经说:“般若为诸佛之母”。再进一步说,一切世法出世法,皆从此经出,足见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然为度众生,而施权宜之计。会泉法师再举一例:
僧问首山省念禅师曰:
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山曰:低声低声。
僧云:如何受持?
山曰:不染污。
此问答非常精彩,一语道断,佛说法四十九年,只是依众生方便善巧而施。那有一法可得。小声、小声,不过是藉以开悟众生,而取名《金刚经》。所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何受持呢?只要心不染污。答得简略,明了果断。
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重要环节,六祖听此经而开悟。会泉法师举此例,意在于使众生识自本性。“昔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善自护持。遂以衣钵付之,并为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一种境界的囚徒,所以要马上跳出来,出乎其外,不停滞在一种境界上,不断向前。故菩萨以无所住心而修、而证。五祖言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就是《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
五、无实无虚
一切诸法,既是生灭如幻,刹那变迁,当生时是无实,当灭时是无虚,虚实同时,不著两边。会泉法师为说明《金刚经》此意,举例:“昔胁尊者游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地变金色,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尊者问曰:‘汝从何来?’答曰:‘我心非往。’尊者曰:‘何处住。’答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答曰:‘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诸佛。’答曰:‘诸佛亦非。“胁尊者为垂示如来说法真实不虚,右手指地曰,圣人入此,地变金色。此乃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问答,显示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无实者,法体空寂,无相可得。无虚者,乃非相即性,有真实体。故曰:我心非往,我心非止。从非往、非止悟出虚实,实在虚里,虚实相乘,乃成如来妙法。所以六祖曰:“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德性用之不匮, 故言无虚。”《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六、无我法
要找回“真我”必须除掉“自我。一个习禅者,应当了知无我法。会泉法师在解释《金刚经》中,借用黄蘖禅师:的话,告诫众生。黄蘖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则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性,能识自本心者,即身成佛。若以心外求法就充满分别知见,被凡尘所系缚,陷入名闻利养的牢宠。要成佛在于一念之间,悟者即见如来,迷者流转生死。
真是“道心唯微,人心唯危”。会泉法师教导学道之人,应直下无心,通达诸法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我相、法相即空,得我空智,我见障即除,则证本来无我之法性。总之,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皆无我法。
七、三心不可得
《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会泉法师用德山宣鉴禅师,见一婆子点心的禅意,众生应无住于三心,三心不可得故曰非心,即是非心,不可不舍。“昔德山宣鉴禅师,至丰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是什么文字?’山曰:‘《青龙疏钞》。’婆曰:‘疏何经?’山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买亦不得。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山无语,遂诣龙潭,发明巳事,并将《疏》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至此方悟非语言文字而得拟议也。”一切诸法皆是缘生,即假即空,了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无时不在迁流之中,说过去,巳是过去了不可得,说现在,巳无住,说未来还没有来。
所以六祖说:“一念不生全体现,若知心体静虚,本无一物,则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干心事,如何有若干种心诃得呢?《金刚经》示以过去无有滞留心,现在无有执著心,未来无有豫期心,而解脱于无住心,就是平等法性,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八、若以色见我……
《金刚经》再三地破除我相,即除众生的执著。会泉法师在开示中对于修行方法,曾引马祖和怀让禅师的对话作为借鉴。“昔马祖在南岳,常习坐禅,南岳怀让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图甚么?’祖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之。祖曰¨磨作么?’师曰:‘磨作镜。,祖曰:‘磨砖岂能作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祖曰:‘如何乃是?’师曰:‘如牛驾车,若车不行,打车为是?打牛为是?,祖无以对。师又曰:‘汝学坐禅,抑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声。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祖闻示诲,如坎醒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比如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听我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怀复何成?, 禅师启示我们·,要成佛,不应执于坐相,若执坐相是佛,那么磨砖也能成镜。会泉法师借此例,让人去体悟,众生不应以色相见佛。佛的法身是缘起?无自性,从法身现起的应化身,虽有三十二相,也是缘起无自性。若取相执实,专在形式上见佛,即是业识分别,执着六尘境相。犹如镜中执像,水中捞月,了不可得。应常观自心,从心地下手,即能识自本心,当见其道,即见如来。故怀让禅师说:“三昧华无相,.何怀复何成?”
九、四相
《金刚经》在第三十一分的知见不生中,由离相而说到离见,由离见而说到不生法相,以达妄尽情空的境界。会泉法师为破众生妄相,举一例:“昔长沙景岭禅师,因之僧以手摩之曰:‘大众,此僧即真,实为诸人提纲商量。,会么,乃为偈曰,目前无一法,当处亦无人,荡荡金刚体,非妄亦非真。”
“又有僧问:‘亡僧迁化后向什么处去也?沙曰:‘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金刚经》已经多次说“四相”不可得。会泉法师也再三举例,让人领悟“相”不可得之法,不可得即不应执著缘生幻有之相。?“凡夫不悟般若之理,不能降伏妄心。凡有知见,不能离六尘幻相。知见越多,尘劳越缚。
这样妄境熏妄心,安心取妄境,就会被知障所碍。若当下不生妄见,不起妄相,明了生死涅槃,皆是空幻,虚幻不实,则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十,六喻偈
《金刚经》到了最后四句偈,阐明出世无为,是入世有为之体,入世有为,是出世无为之用;体用合一,理事双修,方能圆成般若波罗密。会泉法师举例说明此理。“昔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大士登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志公曰¨大士讲经己竟?’”会泉法师举此例,让人领悟世间一切事相,都是造作,依缘而生,依缘而灭,空无自性。所谓“理悟不离事修,事修应从理悟。”学道之人应以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六喻观察一切事物。世出世法都是幻相之假法,如梦中物、幻化相、水上泡,诸影相、朝之露,闪电光,能常观此六喻,示一切法无常,虚妄不实,即能渐入无常无我的空寂境界。(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华严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