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结缘网

李益《边塞曲》赏析: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发布时间:2023-02-12 06:18:44作者:华严经结缘网
李益《边塞曲》赏析: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边塞曲(其二)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注释】

伏波:指后汉的伏波将军马援。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定远”句:定远:指后汉的定远侯班超。他久驻边地,年老思归,上奏折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趁活着的时候能够进入玉门关。这句的意思是:既然要决心守边,何必一定要生入玉门关?

“莫遣”句:只轮:一只车轮。《公羊传》:记载秦军大败时,败得“匹马只轮无返者。”这句的意思是要全部歼灭敌人。海窟:泛指敌人的巢穴。海:湖泊。

一箭射天山:唐代将军薛仁贵当敌方的几十名骑兵来挑战时,他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其余便下马请降。军营中唱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一箭”是象征性的说法,意思是为了确保国境的安全,仍然要在那里留下代表国防力量的一箭。

【赏析】

在这水深火热的年代就像是在大海中情愿葬身大海,只要能安定边关又何需生着入关了,就算用我的生命来换得边关的安定也值得呀。不要只身一人回到(海窟)江南,只要一息尚存也要保我(天山代)西北之安定。表达了诗人誓死安定边疆的决心。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汊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当时军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

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 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