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结缘网

宋琬《舟中见猎犬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2-12-30 06:14:32作者:华严经结缘网
宋琬《舟中见猎犬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舟中见猎犬有感
清·宋 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与鹰隼共功名。
樯边饱饭垂头睡,也似英雄髀肉生。

【注】①隼(sun):鹰类之最小者。猎者多蓄之,以 逐禽兔。②樯:桅杆。③髀肉生:语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九州春秋》曰:“备往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入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 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因用“髀肉复生”为自叹久处安逸,思 图有所作为之辞。髀(bi):股部,大腿。

(1)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分)
(2)诗中的“猎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诗人借此形象要抒发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首句描绘了一幅澄澈空明的画面:金风送爽的时节,秋水经霜白,芦花浑如雪,水天一色。(2分)②点明舟中猎犬所处节候和环境,并对下句起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作用。(2分)
(2)①诗中的“猎犬”是一个才能消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的形象。第三句写出它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得怏怏地蜷在桅杆边垂头昏睡的情景,显得那么孤寂失意。(2分)②这首诗触物感怀,诗人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2分)

赏析:
清代诗人宋琬的这首诗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及反衬的手法,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
这首诗触物感怀,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首句点明舟中猎犬所处节候和环境,并对下句起了乐景写衰的反衬作用。金风送爽的时节,秋水经霜白,芦花浑如雪,“一片明”三字,显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澄澈空明的境界。这只载着猎犬的帆船就停在“枝枝摇浪花”的芦苇荡里。秋天,正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季节,“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刘禹锡),飞禽走兽膘肥体胖,正适合狩猎了。猎人们豢养的鹰隼纷纷展翅凌空,下攫狐兔,为主人立下功劳。这只猎犬倘在山林原野,本来也可追捕猎物,大显身手,效犬马之劳的。不幸的是,它却被困舟中,英雄无用武之地,难与鹰隼同建功名了。第三句正面描写猎犬,并对末句抒情起了铺垫作用:它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得怏怏地蜷在桅杆边垂头昏睡,显得那么孤寂失意。饱食昏睡的结果,必然会日渐虚胖,失去瘦劲矫健的体型。诗人遂借此作譬,巧用当年刘备寄人篱下,“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才能消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这首诗一、三句写景物,二、四句抒情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笔墨貌似风趣,实则寄慨遥深,以凄清激宕之音将英豪被抑之气抒发得淋漓尽致。邓之诚曰:“琬才名早著,顾一官累踬,公元1650~1662年(顺治七年康熙元年)两为人诬告,系狱困顿。十年再起蜀臬,三番变遂以入觐卒于京师。一生遭遇,丰少屯多,

故其诗多悲苦之音。”王文澜在此诗末批曰:“借题发挥,固知此老胸中大有块垒。”皆是颇有见地的。

作者简介
宋琬(1614~1674)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今属山东)人。公元1647年(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出为陇西道。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擢浙江按察使,因山东于七农民起义,仇家告他有牵连,系禁三年,几乎死于狱中。获释后,长时期流寓吴、越,至公元1672年(康熙十一年)起用,授四川按察使。次年入京觐见,适逢吴三桂举兵占领成都,因家属留蜀,惊悸忧愁去世。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