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结缘网

为什么苦行与解脱没有直接关联?

发布时间:2023-03-20 16:03:10作者:华严经结缘网
为什么苦行与解脱没有直接关联?

昌乐法师讲解《妙法莲华经》第五十九课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这段经文是穷子喻的整个故事的底色。经文当中描述的人物及其代表的群体是怎么样的呢?经文当中描述的人物是以迦叶尊者为代表的,修苦行、厌世的。厌世就是不想活了,认为早死可以早超生,修苦行厌世的,没有心思、没有精力去在人间弘扬佛法的,所谓老年的、颓废的佛教情形。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在佛教史上,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或者佛陀没有觉悟之前,印度当时的宗教简单的分两大流派,不管各宗各派是怎么样,其中一派是享乐的婆罗门教,还有一派是所谓代表东方沙门的苦行,厌世的修行。

而佛陀的觉悟是在于所谓的中道,常常对中道的解释是:不苦不乐的修行。但这里的不苦不乐不是折中的中,而是符合生命实际状况的中。也就是说,佛陀的觉悟是对当时社会宗教文化的最彻底的反思。

佛陀觉悟之后,在弘法的过程当中,首先进入到佛教视野当中,成为佛弟子的是修行人。原来的修行人有修婆罗门的享乐主义的,也有修苦行主义的沙门,其中这里苦行主义的代表就是迦叶尊者为代表的,老年修行一派。

当年释迦牟尼佛多次劝导迦叶尊者说:你要跟我们大家一起共吃共住共修,一同齐头并进,来弘扬人间的正法才是。迦叶尊者基本上不听劝阻,他总是独居苦行。所以在佛陀的十大弟子当中,迦叶尊者是苦行第一,他最能吃苦。

佛陀通过六年的苦行,告诉我们,苦可以历练自己的心智,但与解脱没有直接关联。所以佛陀在六年苦行之后,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然后放下了苦行,坐在菩提树下,觉悟人间的正道,也就是苦行是应该要放下的。

很多人在听闻了佛陀的法义以后,很欢喜皈依了佛陀。但是他们因为内心当中深深的习性和习气,并不能真正理解佛陀的甚深的法义,又卷入到了自己的观念和思绪当中。

比如:现实的佛教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因为失恋了,因为事业做得不好,也有些破产了。很多武侠片当中,很多人流离失所了,来到寺院。他们来的时候就带着悲观的色彩、厌世的情绪进入到佛门。也就是虽然他们学佛了,但他们自我的底色、性格的底色是厌世的。

所以在他们的学佛过程当中,使得佛教慢慢抹上来一重浓浓的个人色彩或者集体色彩的厌世的风格、厌世的色调。这也是为什么讲精进,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讲大行大愿,大悲大慈的佛教,在很多世人眼中,它是悲观的、消极的、厌世的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佛教不是厌世的,而是许多学佛的人,他们不想面对自己的人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