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结缘网

信愿法师:决定往生语录七

发布时间:2023-03-03 21:06:41作者:华严经结缘网
信愿法师:决定往生语录七

第三段文,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第五个问答,在答之中有自力与他力,他力的部份智者大师的叙述,也用了不少的言语,所以我们分段来探讨。

第五个问答是净土教非常普遍的一个问答,而且不少的净业行者,确实有第五段文《净土十疑论》第五种疑。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净业行者,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修学念佛法门的三大要领就是,第一不怀疑,第二不夹杂,第三不间断。第一不怀疑为何会列在最前面?就是因为信为万善之首,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不相信念佛会往生极乐世界,不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尊佛,不相信有西方佛国这个国土,当然不可能起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信受净土教法,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度得了自己,当然相信之后才会起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修学佛法,无论是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经历信、解、行、证的过程。信是相信,解是了解,行是起行,证是证悟,信也是列在第一位,可见佛法说信是非常的重要。信的相对就是疑,我们凡夫的疑心烦恼很重,《唯识学》所说的六大根本烦恼之一,六大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也就是见思二惑,疑是六大根本烦恼之一,也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没有开显智慧,所以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没有亲见亲证,所以往往心中会充满诸多的怀疑。怎么可能凡夫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怀疑的心。净土门既然很注重信,我们念佛的行者,当然透过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道理破疑生信。疑犹如是黑暗,信犹如是光明,明能破暗,信能破疑,所以要多对阿弥陀佛的名号了解,才会在心中生出对阿弥陀佛名号的信心。我们凡夫肉眼因为不能亲见佛的真身妙相,所以我们会怀疑:真的有阿弥陀佛这尊佛吗?我们凡夫肉眼因为不能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心中难免会怀疑:真的有不生不灭的西方佛国吗?当我们这种疑心没有打破,也许在念佛的修行道路,只要遇到考验,有可能因疑生障、因障退道,所以一定要多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真理,方能渐渐破疑生信。光明一照耀,黑暗当下消失,信心一生起,疑惑当下消失,这是一定的道理。

净土教法在众生的实践心中,虽然疑相很多,但不出疑机与疑法这两方面。疑机,就是怀疑自己是罪恶的生死凡夫,烦恼很重,怎么可能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断烦恼能往生西方?疑法,就是怀疑阿弥陀佛名号救度的能力,阿弥陀佛的名号,使我这样的众生称念,真能往生极乐世界吗?我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真的会现前来迎接我吗?诸如此类的疑惑,都是不离开疑法。不管是疑机或疑法,都会造成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诸位菩萨!如果你行走在虎尾的大街小巷,前面如果有很多的树木石头挡住你的去路,你会把它搬走吗?会,你不把挡在前面的树木石头搬走,你就很难行走向前。同样的道理,挡在你菩提道路的障碍物,无论是什么东西,无论是人、是事、是物,你都应该排除。什么样人、事、物会障碍你的往生极乐世界,你为了要往生极乐世界,了办生死,成就菩提,都应该将障碍排除。如果你的心中疑心是障碍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那当然你要将你心中的疑惑排除,也就是将怀疑的心去除掉。如何破疑生信?世尊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跟我们说出答案: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这四句话就给我们答案了。只要“闻其名号”,就能感召“信心欢喜”,闻其名号是因,信心欢喜是果,也就是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的真理,让我们越深入了解阿弥陀佛,当然内心会对阿弥陀佛接引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在心中越信受、越坚固、越不变,你自然就会一生老实念佛。因为我们不曾以凡夫肉眼,亲见阿弥陀佛的真身妙相,所以我们只能从净土的经论,了解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如果你对阿弥陀佛的了解非常的少,你对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从来都不曾好好的看过,体会四十八愿的每一愿法藏菩萨发愿的真意,那你对阿弥陀佛的了解这么少,你对阿弥陀佛用名号要救度你往生极乐世界,怎么可能产生真实不变的信心?你的信心就有可能像玻璃,让人家用铁锤轻轻一敲就碎掉了,你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应该要像金刚宝石。金刚宝石非常的坚硬,让人用铁锤怎么敲都不会碎掉,你的信心应该要这样,才是修学净土法门的基本态度。因为念佛第一要做到不怀疑。

“具缚凡夫”就是具足烦恼的凡夫,我们的烦恼使我们在生生世世堕落六道,轮回受苦。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犹如乌云,将我们的自性盖住,乌云遮住日光,日光虽然并没有消失,但是被乌云遮住,不能照耀大地,所以大地就会呈现一片黑暗,我们的烦恼将我们的自性真如智能遮住,使我们自性如来智慧德能不能起用。你我虽然是凡夫,但是我们有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的佛性,佛性有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神通、无量的慈悲、无量的道力、无量的化度,可是这些本有的如来智慧德能,被烦恼遮住,也就是被业力障住,所以称为业障,使我们自性德能不能起用,因此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轮回受苦,也就是在苦海载浮载沉,想一想有很可怜吗?有!想一想有很悲哀吗?有!想一想有很凄惨吗?有!所以我们这一生遇到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要好好把握此生法缘,一心念佛,将无始劫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件事,在今生彻底的解决,就是生死大事。我们的自性如来德能被烦恼束缚住,犹如我们的身体被一条绳子绑住,让我们的手脚不能活动自如,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的拘束、非常的难过。所以我们就是具缚的凡夫。

“恶业厚重”,具缚的凡夫当然就是恶业厚重。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烦恼有多深,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烦恼有多深,才证明我们的烦恼确实很深;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业障有多重,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业障有多重,才证明我们确实是业障很重的凡夫。因为我们是具缚的凡夫,恶业非常的厚重。

“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见思烦恼未断,尘沙烦恼未断,无明烦恼未断,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三界见思二惑如果完全断尽,就成就阿罗汉,就自力断惑证真而言,就是如此。三界的见惑有八十八使,三界的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见惑有五科,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戒禁取见。光是第一的身见,就是我执,你我纵然有心要破,都很难做到,所以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第五疑问的部份,说出这样的道理,实在是就凡夫众生的事实说出,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既然凡夫烦恼非常的深重,一丝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西方净土是超出三界的佛国,我们凡夫的烦恼一丝一毫未断,以因和果来看因果定律,这样烦恼的凡夫照说是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出过三界,并没有断除见思二惑的凡夫,怎能往生极乐世界?问的意思就是如此。

就圣道门的教法确实是如此,但是佛法除了圣道门以外,还有净土门;佛法除了自力法门以外,还有他力法门;佛法除了通途法门以外,还有特别法门,所以这个问是净土教最普遍的一个问,我们从这个问要了解答之中智者大师所说的道理,使自己在心中没有任何的疑惑。

在《阿弥陀经》经文,说极乐世界,就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所以是出过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凡夫众生有六道,就是三善道与三恶道。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就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的众生无非是苦,虽然人间有苦有乐,但是苦是真苦,乐是假乐。天上的天人五欲之乐,虽然比人间殊胜,但是也不究竟,所以唯有跳脱三界,离开六道,超越生死,才是究竟永恒。我们来看答的部份。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先说结论,再说自力他力。之所以能够使一个修行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有二种因缘可以使具缚凡夫得生极乐世界,一者自力,二者他力。智者大师虽然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依《法华经》修学,但是天台的行者,自智者大师,乃至后来一切的天台宗行者,修学佛法几乎有一个共通的模式,就是“教依法华、行在弥陀”,教理根据《法华经》,起行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智者大师就是如此,所以中国天台宗的行者,从古至今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修行,只是在他力之中夹带自力,有的天台行者修大止观,有的天台行者修小止观。不论用自力修行或他力修行,只要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出离苦海,就能解决生死。

诸位菩萨!我们还没有看下面智者大师开示的法语,如果以你个人而言,有二种力量可以使你往生极乐世界,一种力量是自力,另一种力量是他力,请问你要靠自力,还是要靠他力?他力!就一般凡夫的思惟,很自然会回答靠他力,为什么?因为藉他力不但轻松快速,而且稳当。念南无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有的人虽然执自力修行,但是有的人根性很猛利,说不定他就是上等根性的众生,所以修任何法门对他而言,要了办生死都没有问题,一个根性很猛利的人,参禅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持咒能够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学教能够大开圆解、解脱生死,可是同样的法门,让根性下劣的凡夫来修学,那就很难成就了,所以法要契机才不会白费心机。我们有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根性吗?如果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人读诵《金刚经》就能开悟,你如果像六祖慧能大师的根性,那当然你若是听人读诵《金刚经》也能开悟了,可是别说听人读诵《金刚经》,你个人自己请《金刚经》来读诵,看是不是能够读到开悟?智者大师读诵《法华经》能够入定,你可以请《法华经》来读诵,看你是不是能够入定?如果是,你的根性就和智者大师一样。

所以,法是世尊所说的真理,因此是平等的,所谓法无高下契机则良,任何法门能契应众生的根性,这个法门对契应的众生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对我们烦恼厚重的凡夫而言,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念佛法门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如果你能参禅开悟、见性成佛,禅宗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法门;如果你修密能够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密法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法门;如果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你都修不成,也就是自力法门你并没有能力修的成就,你又不念佛,那当然就会继续六道轮回。三百六十五行,总是要有我们能够从事的一行,无论是哪一行,只要能够让我们从事之后,成功发达,对我们而言,使我们成功发达的行业,就是最好的行业,只要是正业。

“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下面先说自力,其次再说他力。

以信为本以戒为本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这段文,诸位菩萨你如果肯用心研究通达了,再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能够根据圣道教法,自力修行了办生死?我是不是能够如《璎珞经》的经文所说的道理,修持到了办生死?如果你有能力,那当然信愿会鼓励你,好好自力修行;如果你没有能力,那我就会勉励你好好念佛,依靠阿弥陀佛的他力往生西方。

《璎珞经》是戒经,《璎珞经》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的简称。这段经文说,一个具缚的凡夫,还没有认识三宝,不知道善恶的因缘果报,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修行。初发菩提心就是从开始进入三宝门中学佛修行,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提是觉的意思,所以佛就是一个觉者,学佛修行无论修持哪一个法门,最究竟的目的,都是为了要成就菩提。你去看《六祖坛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拜见五祖弘忍大师。慧能大师是岭南人,从岭南到了五祖的道场,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问他一个问题:“你是獦獠人——獦獠是岭南比较偏远,没有文化的地方,从“獦獠”这两字,就能够了解五祖弘忍大师,是故意要轻视六祖慧能大师——你是獦獠人你要来做什么?”你看《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大师如何回答五祖弘忍大师?“我要来学做佛”,说的非常有气魄,诸位菩萨你为何要来听经闻法?就是为了要来学做佛。你为什么要念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不是说人家现在在流行念佛,你也学人家念佛流行,不是!是为了要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度众生,有这份魄力。

前几天我们讲堂才举办八关斋戒,有一位没有学佛的老菩萨,初入佛门,第一次就来参加我们本愿山举办八关斋戒,他人不舒服所以去问神,某某神明告诉他,他中邪了、着魔了,所以参加信愿所主办的八关斋戒。下课的时候他跑了问我:“请问师父!我着魔了该怎么办?”我看看他说:着魔就要念佛。他问我说:“师父!我着了什么魔?”我就告诉他:你就是着了心魔,你的心魔很厉害,一定要学佛修行,好好守戒,好好念佛。其实诸位你我心魔都很厉害,我们有烦恼魔、有生死魔,太多的心魔。请问诸位菩萨:当你的心魔起现行的时候,要赶紧打电话请阿弥陀佛来吗?要,不然你怎么有能力对抗烦恼魔?你怎么有能力对抗生死魔?所以记得阿弥陀佛的电话,千万不要丢掉忘记了,常常打电话给阿弥陀佛,无时无刻不打电话给阿弥陀佛,你就不必怕有烦恼魔,也不必怕有生死魔。阿弥陀佛的电话几号?你如果念四字也可以,念六字也可以,南无阿弥陀佛。你如果已经习惯念四字你就念四字,习惯念六字你就念六字。你打电话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非常的灵感,而且阿弥陀佛无时无刻不接收到你的电话,你只要电话一打,南无阿弥陀佛或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接收了,就像电信的机房,你任何人千万人同一时间打电话给人,机房都能够将你要打的电话给对方传达过去,接通了。所以你马上打电话,阿弥陀佛马上接收,临命终的时候就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所以阿弥陀佛发临终接引愿,就是很怕我们凡夫众生,在临命终业障起现行,因此在我们临终现前,排除我们的障碍,使我们正念分明念佛往生。

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三宝弟子,以信为本,没有信受佛法,下面的修行就不必再说了。所以《璎珞经》说:“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都要持戒。中国大乘八大宗派,有两个宗派是通于一切宗派的修学,通于一切法门的修行,这两个宗派就是净土宗与律宗。修学八万四千法门的任何一个法门都要持戒,我们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净业行者要持戒吗?当然要持戒,念佛人当然不可以杀生、不可以偷盗、不可以邪淫、不可以妄语、不可以饮酒,这是很基本的修行,不必再说了。八大宗派的行者,虽然所修的佛法内容不同,所根据的佛法经论不同,但是大多数的行者,几乎无不导归极乐,所以净土宗也通于各宗的修行。修学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的行者,就现今教界佛弟子而言,信愿所看见的,不管是专修或杂修,确实都是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当然也有人求生兜率内院净土世界,也有人求生东方净琉璃世界,毕竟以数量而言,求生阿弥陀佛净土世界的行者最多。

所以,我们念佛的行者,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念佛,“以信为本、以戒为本”,虽然是《璎珞经》所说的道理,也非常值得我们念佛人的奉行。我们念佛人,若是能够以信为本、以戒为本,我相信你修学净土法门的心态,必然是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契相应。普度法师在《莲宗宝鉴》这本书说:

信为万善之首,信为百行之宗。

可见信非常的重要。在《大集经》说:

戒为一切善法根本。

诸位在家菩萨!你每天念佛,除了念阿弥陀佛的修行以外,信愿会鼓励你至少要持守五戒,进一步持守八关斋戒,无法每天持守八关斋戒,也至少在一个月的六斋日,或者是六斋日的其中一日,持守八关斋戒;如果环境允许,进一步持守在家菩萨戒。你持戒越精严,当然会越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相应。

阿弥陀佛的名号,有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持戒的功德在其中,所以持戒精严的人念佛,会越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相契相应。

“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过一劫、二劫、三劫,一直到初发心住”,能够这样修行没犯戒、没破戒,是很不简单的。因为菩萨戒是心戒,也就是菩萨戒是大乘戒,犯戒是看心不是看行。若是小乘戒,犯戒是看行不是看心。举例说明,诸位菩萨才容易明白。譬如杀生戒,五戒杀生戒和菩萨戒的杀生戒,犯戒的标准不同。如果你只是持守五戒,你的心中起了杀念还没有犯戒,要有造作杀生的行为才有犯戒,小乘戒就是如此。但是菩萨戒是大乘戒,你的起心动念要杀生害命,就已经犯戒了,所以菩萨戒不好持守,就是这个原因。

《菩萨璎珞经》是戒经,要照《璎珞经》的教法,“受菩萨戒,身身相续”,就是一身过了又一身,也就是一生过了又一生,受菩萨戒,“戒行不阙”,这句话要做到,如果犯戒了就是戒行有阙,经过的时间多久呢?就是一劫、二劫、三劫,一直到初发心住都不犯戒,这样容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请看下面:

“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这道理你若是了解了,你就会了解,确实,自力修行实在很不容易了办生死。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要相续无间断,经过多久?一万劫才到第六正心住。到了第七住才不退位,什么不退?位不退。阶位不退就是种性位,就是在种信这个阶位,那非常不容易。修行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在此说出“十波罗蜜”,一般的人知道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加上四波罗蜜,就是十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总共是十波罗蜜。要修无量的行愿,经过一万劫,才到了第六正心住,还没有到第七不退住。如果到了第六正心住,就是还会退位,阶位还会退,自力修行要断惑证真,实在很不容易。为什么凡夫众生退道的因缘这么大?因为凡夫的心放逸懈怠。信愿经常鼓励在家菩萨,回到三宝门中共修。为什么我会鼓励大家共修?凡夫众生的放逸心、懈怠心很强,在家里自修会好好用功,鞭策自己不放逸、不懈怠,这样的人有,但是少数。通常在家里修电视法门修到一心不乱,念佛很难念到一心不乱。所以到三宝门中寺院道场共修,确实有必要,靠着大众共修的威德力,鞭策自己,比较不放逸不懈怠。

“种性位”是六种阶位其中之一,这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菩萨璎珞本业经》将修行分为六种性,第一习种性、第二性种性、第三道种性、第四圣种性、第五等觉性、第六妙觉性。在此智者大师所说的种性位是习种性的阶位。这六种性配合四十二阶位就是,习种性就相当于十住,性种性就相当于十行,道种性就相当于十回向,圣种性相当于十地,等觉性就相当于等觉,妙觉性就相当于妙觉。所以要修到种性位,这就非常不简单了,不知道要经过多久的时间,因为修一万劫,纵然修到第六正心住,还没有到第七不退住,所以这样自力修行,要了办生死不容易。所以,靠自力既然不容易解脱生死,很简单,这条路走不通,走另外一条路——靠他力。

自力修行既然困难,而且时间长久,当然任何人心中自然会这样想:我何必要走一条很远又很难走的路,如果有一条很近又很好走的路,我为何不走?这是任何一位凡夫很自然的心理。譬如从我们虎尾要到北港,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很近的路,一条是很远的路,很近的路不但近又很好走,很远的路因为弯弯曲曲,道路崎岖不平,不但远又难走,请问诸位菩萨:你们如果要从虎尾到北港,你们要走近路还是走远路?我相信没有人会选择走远路,走不好走的路,绝无可能。

修行也是一样,有自力有他力,你的目的是只要能够到了极乐世界成就菩提,不管是自力或他力,哪一种力量能够使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就依靠哪一种力量。如果你我大家,都是根性很猛利的人,自力修行、他力修行,都会解脱生死,往生西方,我们根本不用费那么多时间来选择法门,来探讨法门之间修行的难易之别,根本不需要费这种心思。但是我们如果是根性驽钝的凡夫众生,自力法门我们很难修成,当然我们就要好好修学他力法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