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结缘网

人间天:儿女舍寿给父母,是不是可以转定业(一)

发布时间:2023-01-24 21:04:24作者:华严经结缘网
人间天:儿女舍寿给父母,是不是可以转定业(一)

同修A:老师,在读《地藏经》的时候有点小疑问:光目女母的此一生是十三年的寿命,为什么没能转命?因为光目女的愿吗?因为是定业改不了吗?我遇到一个孝顺的大姐,她母亲淋巴癌,她舍十年寿给自己的母亲,结果成功了,老人家活的不错。也听说过很多入了佛门改命的……。所以讨债的放弃讨债,是不是定业就不是定业了?

老师:简单说下救母的部分。这个问题里说了两个事情:一个是《地藏经》里光目女发愿救母的例子;一个是身边同修发愿救母的例子。两个例都是救母,但是侧重点不同。就光目女的愿来说是目光更远的,最最起码知道生死大事,就算这一生活得如何最后还是要命终,所以不多求此生,从这一点上来说光目女也是饱受色身痛苦,知道色身诸苦,所以光目女的愿里更多地涉及到以后的事情。其实各位想一想,能因为发愿而真正获得利益,这是很难得的事情,你获得了这个机会,你要做些什么?有人求这、求那,因为执著不同,你的这位同修执著的是让活人活久点。

灵修学中强调有一个“机会之窗”,是在天地间会有一个能圆满你愿望的机会,遇到的机会比较小。怎么样才能让机会增加呢?他们通过对古人集体祷告仪式地分析和归纳做出总结:想更大地获得机会之窗需要更加虔诚专注,参与的人越多,效果会越快实现。大家看电影《阿凡达》后面,女主救男主的那个集体祈祷,就是这个意思。在任何古老的民族里都有一种类似中国巫医的形式存在,他们治疗的手段往往都会涉及到祈祷。比如中国道家的打表祭文也是类似的,包括我们常常听到的集体祈雨。

这其实是为了增大获得机会之窗,如果遇到了就会获得圆满,也就是会激发从宇宙层面给予满足。这就相当于给了你一个万能的机会,你想如何用,就会实现什么。

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自性都是圆满的,但是为什么用不了?因为我们不够清净,自性和肉体的关系处于脱节状态,自性的圆满和我们生死的这个意识身脱节,这就用不了自性的能量,自然无法启动源自虚空法界的巨大能量。于是人越昏聩、越执著、越傲慢、越愤恨、越暴力、越背离自性的清净,也就越无法开启自性获得能量。

当我们说祈请佛菩萨慈悲加持,外在的是某佛、某菩萨地加持,如果内在我们的心够清净、够专注,就会增加获得圆满的可能。所以一切宗教、一切信仰模式都是唯信方入,没有信力做基础里面的东西是拿不到手的。

这种内在的自我清净的过程,就是自我能量开启的过程,内在能量地开启,才是我们获得加持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外求帮助,而内在的心不够清净、专注,这个外在的帮助可能会出现,但不会长久出现,也不会多次反复出现。经文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外道也好,传统也好,民俗也好,还是所谓现在科学也好,其实都在用自性的能量,只是使用高低深浅不同,获得的效果几率和深度不同。

学佛并不是教我们如何求佛求菩萨的,而是教我们在种种事情中,学会并且真正走到这个诸相非相的实相中去。

有人发愿想如何如何,这很好,不过发愿有两种:一种是如同修说到的把自己的寿命给了母亲,他母亲活下来了;愿的另外一种就是回向。严格意义上回向和愿是相同的东西,只是回向是我先有了东西,愿是我没有东西,但是我能为获得它付出如何的努力。回向是我已经做了功课,获得了福德乃至功德了,要如何使用支配这些利益;而愿是我现在没获得这些真实利益,但是我愿为此付出如何的努力。如《地藏经》里数次发愿的情况,愿意为救度一切众生长劫努力。

那位把自己十年寿命舍给母亲的同修,他的做法虽然很好,但是略有小问题。如果光目女的母亲再活十年,那么这期间被多吃鱼鳖之属的业力应该算在谁的头上?这被延长的寿命我们看着很好,可是在其中造作的业力应该如何计算?所以如果对方能真正学佛,这是好事情,值得赞叹,这种舍是有智慧的,不仅救了母亲的痛苦,也推迟了分离地到来,更给了母亲学佛的机会和修行的一段空间。如果被救的人不能踏上正途,这个救度只能从人道角度说是好的,但是从轮回的角度、业力的角度都不能说是有智慧的,乃至会有恶的可能。

光目女的母亲因为自己知道苦,求离苦,而且获得了来自光目的巨大帮助:若非蒙福,不应该脱免地狱苦的。但是这对一般人来说不容易理解生死的苦,所以我常说:你不想出轮回,是因为苦没吃够,吃够了,真不想多待了,出轮回的那个心才能算是真的。一会这个、一会那个,心上不停换项目,遇到点新的东西就执著贪爱,就算前一分钟说自己愿离轮回,这也是愿不真,心不切的。

以这种水平的信心,以这种水平的愿,对祈求获得机会之窗以满足自己,就不容易获得了。所以观音菩萨说,求不到是因为什么?两个条件导致你求不到、求不灵、求不圆满。一是不善,二是不至诚。这个善的标准不是以人的角度说善说恶,而是完全站在佛教的善恶观上。现在很多人善恶的标准是有问题的,这直接导致祈求的事物从本质上就不能圆满。

如果说愿是方向,信就是厚度,至诚就是深度了。这个深度就不是浮在水面上那个状态,而是你能贯穿多少层遮蔽,你能抵抗多少阻碍,你能对抗多少干扰?对现在的人来说学学佛、念念经:我要什么事没有,什么坏事都不要来,如果来了一点点坏事就是佛法不灵,佛菩萨骗人。

这种水平的信力就不能算至诚了,因为内心对佛菩萨地疑惑还是大把大把的,说不说出口,这些疑惑就挂在心里,摆在脸上。

善的问题解决,至诚的方法落实,这事就求得到,只是我们求的是否真好就不好说了。我必须警告各位“有一求就有一苦”,为什么?你求的是什么?我求的是我的执著,对不对?如果我不执著这个,为什么要求这个呢?于是在我执著的地方,得到了就开心、快乐了、舒坦了、满足了;得不到就怨恨了、抱怨了、不开心了,乃至要找个机会泄愤了,这不都是痛苦吗?就算得到了非常甜蜜,这甜蜜也会消失,消失的时候不痛苦吗?

为什么我们面临当下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觉醒我们最好的教科书,是觉悟我们最好的棒喝和砖头,而不在某年后的某个事情上。所以从当下开始思维:“你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有巨大启发性、都有巨大指引性。”我们的生命就会不同,会豁然开朗,会真正地平淡谦和,会真正地包容慈悲,也会真地趋向智慧圆融。

当我们遇到了某个事情,比如生老病死,虽然是身边的,或者亲人的,那么是否开启了慈悲心?是否开启了愿救度一切的菩提心?没开启,还陷在事情里,这考试不及格,没突破事物本身,被事物纠缠,这考试不及格。怎么救,怎么圆满,怎么彻底救度?这全都是活儿,全都是学佛进程中巨大突破点。可惜我们对此熟视无睹,这一生走下去不成长是情理之中;这一生走下去,没完没了被类似的事情纠缠,这也是分内之事。因为考试不及格,所以要接着考,直到考试及格了,才会换项目,换题目,也才会换考试的内容。当我们一直面对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没有根本改变的时候,其实就在说明我们没成长,或者这种成长并不明显。

同修B: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要实现对亲人的彻底救度,首先要提升自己,圆满自己?

老师:这里有两个路口,这两个路口就如二王发愿一样,你是先成就自己再回头救人,还是边救人边成就自己?这就相当于你是三年级的,你不是老师,你是否能帮助一年级的呢?可以等到自己成为老师再来帮助,也可以我这三年的来帮助一年的,但是我虚心接受五年的对我的帮助。

同修B:第二种比较好。

老师:不过如果我是三年级的,我要帮助一年级厨师就不大合适了,所以要找到同路人才能有一个相续的帮助,也就是我在这条路上有成长的空间,而他也在这条路上前进,我的经验可以成为他的经验,这种帮助是可以的。

同修B:明白了,正如普门超度中说的,“互相扶持,走出这悲惨的六道轮回。”

老师:嗯,这段互相扶持地叮嘱,并非是对众生说的,而是对参与的每个活人说的。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话听起来不好听,评书里也常常有说,但是细细想一想确实如此。我上三年级,确实没办法帮助一年级的厨师做好菜,也没办法帮助一年的司机开车。

同修B:明白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