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结缘网

中国传统佛教仪轨丧葬

发布时间:2023-02-11 19:05:18作者:华严经结缘网

  中国传统佛教仪轨丧葬

  「事死如事生」这是中国民众远在上古之时就已形成的丧葬习俗,因此,中国民众对于丧葬 格外看重,历来流行厚葬、土葬的习俗,君不见规模宏大的陵园,气势雄壮的坟冢,以及全国各地数也数不清的坟墓,以及墓葬中各色各样的随葬品,就是这种习俗的产物。然而佛教认为人死很快与俗不同便转世再生,因而多薄葬、火化,形成了一套别开生面的葬礼,葬俗,表现出的风气和特色。

  在佛教的词汇中,没有「死」一词,俗人所说的「死」被佛门称作涅盘、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等。信仰佛教的僧人死后,一般不像俗世那样举行隆重的葬礼,而是像佛祖涅盘时一样,用柴草等易燃之物架起火化台,将尸骨火化,最后将骨灰埋入寺院塔林。但佛教寺院在焚化僧人尸骨时,并非随便将僧人尸体抬上火化台,点燃柴草一烧了之,而是有着自己独物的礼俗。寺院的丧葬礼仪,也有等级、规格之分(仅从礼式仪上而言), 一般分为住持与普通僧众两大类。

  先看住持的丧葬

  住持,又称「堂头和尚」(因为「出堂」,即正式进入大殿或法堂的时候,住持走在最前面,故名),是一寺之首,因此住持的丧葬在寺院中自然算是一件大事。当住持病重之时,预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大多会主动请求搬出方丈室,住进东堂,也可不搬。这时监院(俗称「当家的」,综合管理全寺事务,并主管全寺经济收入,亲自掌握库房)。就带着班首、权执等人到方丈室,清点财物,监院对诸位执事僧说: 拘病堂头和尚,讳某甲字某甲,年几十几岁,系某省某府某县籍,于某年某月某日住持本寺,领众辩道。于今年某月某日偶值病缘,恐风火不测,于今某月某日移居东堂,所有随身衣钵,请书记师抄录板帐,以便后事,伏希众悉计开。

  然后是书记记录下「某衣某衣共若干,某物某物共若干。」并记下年、月、日,由首座、监院、省行堂主、维那、知客、知库等清点财物及侍候住持的僧人签字画押。所有衣物仍然留在方丈室,派公谨有德的僧人看守,以便住持病愈之后,物归原主,或主持圆寂之后,以待「估唱」── 作价拍卖。

  住持病重时,往往会留下遗嘱或遗书,来安排自己的后事,住持的遗嘱大多有统一的格式与固定的内容,其基本格式与内容为:

  某寺住持某,世缘报谢风烛不停,所有随身衣钵檀信施利。非常住物,烦两序抄札。 端请某主人行丧事。余仪众僧看经行丧,毋致繁多侵用常住。幸察此意。

  伏希悉及 年 月 日住山某押。

  这是住持留给寺院的遗嘱,嘱咐寺院怎样办理自己身后之事。除此之外,住持还会给名山尊宿、邻封老成或法眷留下自己的遗书,如给山尊宿的遗书:

  早忝游从。奈合离之有数,继承推挽,遂黾勉于徵缘,电露俄空。云山益渺,敢祈 保护以 寿。斯文拜祷不备。

  封面上写着:

  书拜

  某人称呼某寺比丘 某 谨对。

  给邻封老成的遗书:

  住山无补,每依 邻壁之光,梦境无空,幸谢世缘之幻,莫诣 面别,惟切心驰冀佛日以流辉,俾宗风而益振,伏惟 珍重。

  封面上仍如上所写。

  给法眷的遗书:

  叨滥住山有愧 同门之友,因循抱疾,将为毕世之人敬奉手书,聊伸 面别,光诏先师之令德,道在 吾属之力行,无任倾勤。伏惟 珍重。

  封面所书仍如上不变。

  这些遗嘱、遗书都有固定格式,一般不可随意书写。

  不过,有的住持除留下遗嘱,遗书外,还大多习惯以法偈的形式留下法语,以勉励僧众,这体现了典型的佛门特色。如少林寺住持中林智泰曾留下了这样的法偈:「吾生缘即止于此矣,汝等善自护持,当惜寸阴,勿令虚度。」另一住持古梅祖庭留下了一首法偈诗:「休休休处更休休,万事从今一笔勾。誓与青山为故识,愿同绿水作良俦。人间好事如春露,世上浮名若水沤。一任海枯石松烂,此心终不混常流。」(1)

  住持在病重之际,寺院派有专门的僧人轮流守护在住持身边。一旦住持迁化,侍者就会立即派客头行者到僧堂报众鸣椎,同时大声宣布:「堂头和尚传语大众,风火相逼,不及面达。」这时,凡是照顾住持生病的僧人,都要齐声念佛,以助住持往生天国。僧堂行者听到住持迁化的讯息后,立即敲响僧堂的大钟 ── 即俗称的丧钟。后来人们往往以敲响丧钟作为人的死亡的代称,就由此而来。听到丧钟后,僧众一起来到住持前吊慰瞻仰,但不得披麻大哭,这是因为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2) 东西两序执事拟写讣告,发往各个出门。讣告的内容与形式也有一定规定,一般讣告的内容和状式都采用这种的格式:

  某寺丧司比丘 某 右某山门不幸。堂头和尚今月某日遽而归真,谨以讣闻。谨状

  年 月 日某寺丧司比丘 某状

  凡是发往住持亲朋好友以及和本寺关系比较密切的其他寺院的住持、僧众的讣告,还要在封面上写明:

  讣告

  某处堂头和尚禅师 具位 谨封

  发出讣告后,要待住持迁化一枝香以后,才可正式为住持办理丧事。这时寺院要商议请人主丧,住持的主丧人大多由本寺首座或其他寺院有名望的僧人以及住持的师长、师兄、高徒等担任。简而言之,就是所谓诸山名德、邻封老成、法眷尊长、本寺首座。如果主丧不在本寺,应立即派人相请。如果住持临终之时,已经嘱咐首座或指定某人为其主丧,则依住持遗命而行。

  与此同时,住持的侍者及亲随僧人要为住持洗浴,换衣净发,准备入棺 (3)。这棺在住持病危之前就已准备好,为便于焚化,棺木要较世俗棺木薄弱,送住持入棺时,要鱼引念佛,并请首座说法,住持的遗嘱贴在棺木的左边。维那在住持棺木前布置香炉、灯烛、 几案,供奉果品、食物、茶汤、点起香烛。然后由首座封棺,用灰漆封固,即使住持亲族前来,也不可再开棺。在封棺时,维那要念诵《大悲咒》,并说:「上来念诵功德,奉为新圆寂堂头大和尚入棺之次,庄严报地,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然后,客堂挂出牌告,请大众师,四人一班轮流到住持灵前诵弥陀经念佛,画夜相接,不得停顿,以求为住持超度。住持的徒师及方丈行者,从此要终日终夜为住持守灵,直到整个七期结束为止。

  在大众师为住持念经时,维那还要念回向文,说:

  亡灵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唯愿亡灵神不乱,正念直往生安养,面奉弥陀及圣众,修行十地证常乐,十方三世一切佛。

  有的还加念《梵纲经》

  在住持丧事期间,寺院全体僧众及住持的亲朋好友,都要穿戴孝服,以表示对住持的哀悼之情,这一点与民间习俗没什么两样。不过,孝服的穿戴有着严格的标准,孝服质地的不同,体现着僧人的身份以及与住持关系的亲近。一般来讲,身著麻布裰的,是与住持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侍者;东西两序职事僧穿苎布裰;主丧及法眷尊长穿生布裰;已退职的职事僧、住持的师兄弟、下层职事僧、同乡,用生绢腰帛系腰;施主著生绢布,并系腰帛;方丈行著麻布巾、麻布裰;服杂役的其他行者,一律著苎布巾。如果没有布绢,也可用其他东西代替。所有孝服都不必由个人自己淮备,全部由住持留下的丧葬费中支出,凡是参加住持丧事的人都能够从主丧人手中领到符合自己身份的孝服。

  住持入棺第三天,寺院还要移棺入灵堂。灵堂大多设在法堂,布置成三间。上间挂起黑色帏幕,布置床、座、架、法器等,一切都像住持生前的陈设一样,以求如事生之礼。中间设置法座,上面挂着住持的真容,下面安置写有住持名字的牌位,前面摆放各种和样的祭品,周围张挂的是生绢的帏幕。下间停放棺木,棺木前的几案上,供奉着香炉、净水瓶、素花。在住持的整个丧事期间,棺木前香烛不断,香烟缭绕,并在每天早晚二时上茶汤、粥饭,僧众轮流诵经不继。将住持棺木移至灵堂时,寺院要鸣钟集众,营造一种哀悼的气氛。灵堂停放棺木的时间一般为二十一天,然后再进行火化。在棺木停放灵堂期间,凡遇前来吊丧的诸山长老及士宦等,侍奉住持的侍者都站在住持真容的左边,答礼拜谢。

  移棺以后,接着就是举哀、奠茶汤的活动。如果住持留有遗书,侍者将在此时用双手将遗书捧呈给主丧人及首座大众,并说:「堂头和尚临终遗言,呈以首座大众。」主丧人躬身接过住持遗书,与首座一起先将遗书在香炉上薰一薰,再叫维那当堂宣读,然后主丧人说:「堂头和尚归寂,理合举哀。」所谓举哀,就是用哭用表示对住持的悲戚与哀悼之情,犹如民间的「哭丧」一样。主丧人说完后,自己先恸哭三声,僧众亦随之恸哭,侍者在列幕下哀泣。接着就是奠茶汤。 先由侍者在住持的真容像前顶礼一拜,主丧人点香又拜,其他僧人也在位持真容像前一拜。主丧人还前来安慰侍者,劝其节哀自重,侍者随即对主丧人三拜;安慰侍者后,主丧人又来吊慰东西两序执事及其他僧众,并说:「法门不幸,堂硕和尚遽戢化,权敢冀大众力,为维持后事。」首座答谢说:「尚赖和尚力赐主张。」东西两序执事及其他僧众又过来安慰侍者,说:「出门不幸,和尚归真,且望节哀,以终大事。

」侍者整日整夜守护在住持灵前,除此之外,寺院还安排了一个祭祠的主持人员表,依次为知事、头首、主丧、西堂.........最后为诸色作头。奠茶汤佛事完毕后,维那念诵道:

  白大众:堂头和尚入般涅盘,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恭裒大众,肃诣龛帏,诵持万德洪名,为增崇品位,仰凭大众念清静法身毗卢那佛身。

  维那念诵完毕,僧众依次上祭,然后就是住持灵棺出葬,即火化。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华严经全文

  • 华严经讲解

  • 华严经唱诵

版权所有:华严经结缘网